01资质造假
举例:
一位审核老师讲述遇到的一次撤组经历:保定某器械生产企业申请三体系认证。
一审时,审查小组到厂后进行文件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对生产企业需要提供必备的环保手续进行核查。
发现该企业所提供相关手续存在造假内容,故导致审查小组撤组。
企业资质由于鉴别过于简单,很多咨询机构在与企业沟通时,只是确认具备应有资质便不再核实。
这次经历就是直到审核组一审时才发现,企业重要资质造假,导致审查小组直接撤组。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企业应该真实反映情况,此类隐瞒事件完全在审核中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其次,咨询机构应该进一步核实企业资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02企业不配合,领导不出席
举例:
一位审核老师说到: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审查组到该企业后,负责接待的员工表示企业领导人不在公司。
审查小组已经事先和企业沟通过审核时间,并要求企业领导在场,当时企业确认时间内方便审核,结果到现场后才发现企业负责人根本不在。
企业领导在体系认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高层领导不在场审核很难继续下去。审核小组再三向企业要求企业领导人到场,可企业领导人推脱去外地了拒绝到场。
最终只能以撤组收场。
企业的领导对认证和贯标工作的观念、态度直接左右贯标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管理体系创建、保持并规范运行的基石和后盾。
经验证明很多企业审核认证半途而废或认证后管理滑坡都是与领导的不够重视有关的。
03企业人数发生变化,且不接受增加人数
举例:
该企业在申请体系认证时,其实际人数仅有六十人左右。但在此期间,企业快速发展,到审核时,企业实际工作人数已经接近两百人。
于是审查小组便要求增加审核人数,却遭到了企业的反对。在与企业沟通无果后,审查小组决定撤组。
认证机构对于审查不同规模企业是有明确的人数要求的,当企业人数增加时审查小组应该相对应的增加人数,这绝不是审查老师“借机抬价”,而是合情合规的操作。
04其他容易撤组的情况
1.现场审核不符合情况概述。
2.关键过程失控或多次重复问题。
3.内审和管理评审流于形式。
4.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如超标排放,未取得环评批复。
5.认证范围与实际业务不符。
6.审核期间阻挠审核员工作,如限制访问现场或记录。
更多证书办理详情可直接与在线客服联系
在ISO体系审核过程中,撤组(即审核组因故中止或撤销审核)可能对组织、审核机构和相关方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危害:
1. 对受审核组织的危害
(1)延误认证进程:撤组会导致审核计划中断,重新安排审核可能耗时较长,延迟获取认证的时间,影响组织市场竞争力或合同投标资格。
(2)额外成本增加:需重新支付审核费用、差旅费等,若因自身问题导致撤组(如体系未准备好),可能面临违约金。
(3)声誉损害:客户、合作伙伴或监管机构可能对组织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影响商业信任。
(4)内部士气受挫:员工可能因审核失败对管理体系有效性失去信心,降低持续改进的积极性。
2. 对审核机构的危害
(1)信誉损失:频繁撤组可能反映审核机构专业性或协调能力不足,影响行业口碑。
(2)资源浪费:需重新调配审核员,增加人力与时间成本。
(3)合同风险:可能面临受审核方的索赔或法律纠纷。
3. 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危害
(1)信任破裂:撤组可能引发双方矛盾,尤其是因沟通不畅或责任争议导致时。
(2)长期合作障碍:未来再次合作时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4. 对市场或行业的潜在影响
(1)供应链风险:若组织因撤组未能及时认证,可能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合规性要求。
(2)行业监管关注:在严格监管的行业(如医疗、航空),撤组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审查。